*我的名字叫做山姆*這篇Vicki 翻譯的文章
早在5月中旬已經刊登在狗醫生學員網站
相信每個人讀過都會為之動容
事隔三個月了, 我再讀一次, 依然讓我不禁落淚

太多人都怪罪政府無能, 不能為可憐的動物制定一套有效處罰人類的法律規章
自從我開始幫助流浪狗以來, 我從來不認為法律能遏止那些*故意犯罪*的人
因為這些無所不用其極的人, 她們總是有辦法巧妙地規避任何對她們不利的的*阻礙*
我只是曾經感嘆為何我們的*愛惜生命*的教育沒有從小紮根

今天再轉貼Vicki為*我的名字叫山姆*這篇文章而寫的另一篇非常棒的文章
Vicki非常貼切地點出很多台灣人飼養狗的心態, 值得大家深思



------------------------------------------------------------------------------------


以下文章轉貼自台灣狗醫生協會--響片訓練師Vicki的文章*請幫它結紮*



如果以是否安樂死或安樂死的條件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動保標準並不適當,

這種作法只反映出一個很簡單的事實:超乎收容所負荷的動物數量,

為何有這麼多收容的動物?它背後更深層的意義仍然回到人們對待動物的心態。



看到山姆這樣的故事,可能會覺得:

「美國人怎麼這樣!」

「竟然作安樂死!」

「竟然將幼犬幼貓安樂死!」

「竟然將沒有問題的幼犬安樂死!」

「怎麼會那麼狠心呢?」



如果您產生了任何憤慨或悲痛,您歸罪的對象不應該是執行安樂死的人或者決定實施這項政策的人,

而是應該回到問題的源頭--誰造成了諸多無主動物,誰使安樂死成為必要之惡?你我可能都是助力。



「我不方便再養牠了,牠造成我太多問題。」

「當初看牠可愛,但是現在不可愛了,很可惡!」

「我想讓牠生一胎,我想要牠的小孩。」

「蛋蛋拿掉會失去男性雄風,個性變娘,那可不行!」

「獸醫說生過一胎對牠比較好。」

「我怕牠痛,所以不結紮。」

「反正現在結紮也沒用,還是會抬腳作記號。」

「我們都會看著牠,不會讓牠有機會去播種。」

「小小狗很可愛,生一胎看看,再找人送。」

「我想嚐嚐奶幼犬的滋味,所以讓牠生生。」

「每隻幼犬可以賣些錢,不錯的外快/行業。」

「結紮會變胖。」

「我家狗的種很好,讓牠生可以造福犬界。」

「狗還是從小養比較親,我不要領養成犬。」

「狗還是買的好,免得有問題。」

「我就是喜歡純種犬,雜種狗太醜。」

「我的狗結紮了,不過我的朋友不想他的狗結紮,我也沒辦法。」

「我就是喜歡我家狗不結紮,出去就和狗幹架,這樣牠不枉是公狗,我也才有面子。」



如果有一天社會風氣有所轉變,幫寵物結紮變成了全民運動,

當別人問起你的狗為何沒有結紮時你會覺得羞於啟齒,當領養流浪狗成為時尚,

獲得眾人敬重時,想像一下這樣的世界,會產生多少山姆?



當初狗醫生發起人陳秀宜開始推動狗醫生計畫的原因就是因為一人救狗、

送狗的成效趕不上流浪狗數目增加的速度,如果不從問題源頭著手,

藉由改變飼主飼養觀念和社會對狗的認知價值而截斷流浪狗產生的根源,這個問題不會有所改善。



所以如果每個狗醫生的學員能從自身做起,每個人都是一個種子,影響到周遭的親友同事,

讓他們也成為種子,把這樣的訊息傳播出去,下一個山姆或許很快可以找到新家,

而不只是一個被社會風氣犠牲的象徵。



Vic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米克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